每年十月开始,到第二年的春季,是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家长们需要引起重点关注。
关于出血热,人们常常也把它叫作流行性出血热,又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这是一种主要由鼠类进行传播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它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流行广,病情危急,感染后器官损伤较为严重,尤其是对肾脏的影响比较大。
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初始症状是反复发热,很像感冒,多数人刚开始并不会引起足够重视,直到严重起来才会去医院治疗,所以提前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多种症状非常有必要,鉴别是关键。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症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1-2周,症状主要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以及肾损伤。
一般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之后,整个过程会呈现以下五个阶段:
发热期:从低热、肠胃不适、呼吸道感染开始,逐步出现体温上升,高热持续3-7天。
低血压休克期:多数的患者发热后期一般在4-6天,出现血压下降,少数人会在热退后发生休克。
少尿期:低血压休克期之后会相继出现少尿期,症状主要是尿毒症、酸中毒,甚至肺水肿等。
多尿期:部分患者会在少尿期之后进入,还有的患者是在发热期或者低血压休克期后直接来到多尿期,因人而异。
恢复期:经过多尿期之后,尿量开始慢慢恢复,患者的食欲和精神也开始恢复正常,整个阶段在1-3个月左右。
全身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无力,主要是“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出现重症感冒症状,发热体温在39-40度左右,基本会持续1周。
毛细血管损伤:常见的症状有: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也叫做“三红”,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严重的患者会像是喝醉酒的样子。皮肤出血、黏膜出血、眼结膜出血,分别呈现条索状、点状、针尖状、片状。
肾脏损伤:这也是出血热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出血明显,少尿甚至无尿,心力衰竭,血浆外渗,造成低血压甚至休克。
呼吸道传播:主要是吸入带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尿、粪便、唾液等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引发感染。
消化道传播:被鼠粪和鼠尿污染的水和食物中存在汉坦病毒,一旦通过口腔或消化道黏膜进入人体,就会出现感染。
皮肤传播:当皮肤出现破损,带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分泌物,会从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侵入人体。
母婴传播:孕妇一旦感染汉坦病毒,会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虫类媒介传播:如果鼠类身上带有螨虫,叮咬人体后也可能引起传播,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少。
虽然流行性出血热有一定的危害性,传播途径也较多,但只要预防措施到位,还是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控制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的传染源是鼠类,因此灭鼠与防鼠是主要的控制手段。
加强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鼠类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在田间、野外等劳作的时候,要预防接触鼠类排泄污染物。另外也要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衣物、勤晒被子。
建议接种出血热疫苗:一些出血热高发地区的适龄人群建议接种出血热疫苗,一般注射4次,可维持2-3年。疫苗接种是预防汉坦病毒的最有效方法。
被鼠咬伤应立即处理:如出现意外情况被鼠咬伤,应立即用清水不间断冲洗,也可以用碘酒或酒精擦拭伤口,之后也要尽快去正规医院进一步处理。
感染人群一定要及时治疗:对于受病毒感染的人群,一定要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并注意多休息。另外也要安排就地隔离治疗,密切观察病情,治疗后进入恢复期也需要防止并发症,同时还要加强营养补充,早日恢复健康。
最后,再强调一下,至于网络上流传的吃草莓会得出血热的情况,是谣传,不要信。就像去年西安出现多例出血热,网传是由于吃草莓导致的,这真的不可信。
如果种草莓的大棚有携带汉坦病毒的老鼠出没,有感染风险的可能是种草莓、摘草莓的人,就算草莓上真的沾染了少量病毒,那也远远达不到传播所需要的条件,没法引起人发病。
况且,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研究或报道指出,有人因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得出血热。
所以,吃草莓不会感染出血热,家长们真的不必担心,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孩子吃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