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家长带娃,都是套路。这不,江苏一个3岁左右的宝宝,因为妈妈不给他买糖就疯狂哭闹,在地上撒泼打滚,但不管孩子怎么闹,妈妈就是坚持不给买,还站在一旁拍起了视频……
视频一放出来,留言就很热闹。有些网友觉得这位妈妈做得对,孩子这样撒泼不能惯着,隔着屏幕都让人上头;也有人觉得妈妈这样做不对,就一颗糖而已,让孩子这样哭,难道孩子还没一颗糖重要。
还有一些吃瓜群众,说自家娃也经常这样,也采取了这位妈妈这样的做法,但对孩子来说已经没用了,他能在地上躺一天,可你还真不可能跟他这样耗一天……
也就是说,全国小孩子撒泼打滚的方式都一样,甚至有的已经开始反套路,那当妈的,该咋办?
第一招:以静制动,静观其变。
这一招很考验大人的耐心,首先大人要保持足够的定力。
第一、不要被孩子撒泼打滚的行为激怒,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因为用情绪来对抗情绪,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成年人的暴怒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有可能是身体上的,有可能是心理上的。
第二、坚持原则,不因为孩子撒泼哭闹就满足。一旦得逞,孩子下次会故伎重演。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8个字:以静制动,静观其变。
重庆一位爸爸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
他带女儿外出,孩子年龄跟前面视频中的小女孩差不多,她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半个多小时,爸爸坐在离孩子大约四五米的地方,静静地看着孩子在那里闹,不急不躁,也不为所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孩子折腾累了,发现撒泼打滚不灵了,孩子自然拿大人没办法。
这招其实挺有效,孩子通过撒泼打滚来考验父母,父母坚持原则,确保孩子撒泼打滚时的安全,以静制动,不战而胜。
但这种方式,前几次会比较好用,因为时间长了孩子也很会反套路,尤其是有些比较倔的孩子,他还真的能在地上躺着折腾大半天。而有耐心,陪着孩子这样折腾的家长,也不多。
所以这时候,你还可以采用第二招。
第二招:“下”行“上”效,出奇制胜。
这一招父母要有表演欲,脸皮要够厚,要比孩子更能“撒泼”。
比如山东的一位爸爸带女儿逛商场,女儿躺在地上耍赖,爸爸看了看周围没什么人,马上也躺在女儿身边,跟着女儿一起撒泼。结果,女儿被爸爸这一“闹”,直接蒙了。反而自己先爬起来,还赶紧拉爸爸起来。看来娃的脸皮还是比较薄,知道这样不好看,爸爸不怕尴尬,孩子怕。
同样日本一位爸爸带孩子逛玩具店的视频也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孩子看中了一个很贵的玩具,爸爸不想买,估计是很有经验了,万一他不给儿子买,儿子就要撒泼打滚了,这位爸爸就干脆先发制人,儿子还没开始撒泼,爸爸先躺在地上死活不起来,结果,儿子都不想在玩具店待了。
这一招出奇制胜,孩子原本以为只有自己才会干这样的事,没想到大人也会。其实,大人通过模仿孩子撒泼打滚的行为,是给孩子照镜子。看到父母这样做很丢脸,孩子会明白如果自己这样做,也很丢脸。
第三招:接纳孩子,用爱守护。
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负面情绪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负面情绪积压太多会有危害。
情绪可以被认为是需求是否被满足的指标。孩子撒泼打滚正是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大人要管教的不是压制孩子的需求,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让自己的需求被看见,以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要流动的,情绪流动是否顺畅关乎着身心健康,不管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3-6岁孩子情绪的特点是:时间短暂,但反应强烈。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要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用爱去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为什么不会在别人面前撒泼打滚?为什么就喜欢挑战父母的底线呢?因为父母是孩子最爱的人,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
所以当孩子躺在地上闹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可以主动过去抱抱孩子,而不要一直站在旁边当吃瓜群众。这样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也有了一个台阶可以下,大多都会停止哭闹。
父母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是爱他的。
然后跟孩子交流,先共情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这次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告诉孩子为什么,并教孩子以后要怎么做。
而那些孩子躺在地上折腾半天的,大多是缺少了这样一个环节,父母没有主动示爱,孩子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被父母忽视,心里就更委屈了,于是他就要起劲地闹,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养育孩子确实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和孩子会一起经历很多磕磕绊绊的事,孩子撒泼打滚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的事。
李玫瑾教授对孩子这一行为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当孩子撒泼打滚时,大人要做到“一不骂,二不打,三不说教,四不要走开”。
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空间,也给孩子时间,耐心和平静地陪伴,直到孩子的情绪平复。
育儿有方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陪伴,还有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