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十分喜欢听家长讲故事的,而讲故事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快乐的事情,还是一种能够提升宝宝语言能力的行为。
常听故事带给孩子的好处超乎你想象
在听故事的同时,孩子的多种良好习惯也将会被培养,比如睡前讲故事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等等。
而在平时,家长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或是一起亲子阅读,那么还会让孩子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想象力等等得到强化。
简单的说,给孩子讲故事以及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是一种对孩子成长具有很大帮助的行为。
在哈佛任教了40年的罗纳德·弗格森,在接触了上万名哈佛大学学生之后,发现这些优秀的孩子成长背后都有父母独特的教育方法,并且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因此受益,他发起了“哈佛大学成就差距新方案”项目,在项目方案中,就有一个非常值得父母参考的建议:提倡父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
所以,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讲故事这件事,不要轻视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益处,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幼稚”的事情。
当然,讲故事也不像一些家长认为的那么简单,要想让讲故事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那么家长就需要注意讲故事的技巧,只有技巧正确了,孩子才会变得爱听故事,才会让孩子成长得更为优秀。
①选择合适的时间
讲故事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一下讲故事的时间。一般来说,睡前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时间,这时候孩子结束了一天的兴奋,准备入睡,精神上是比较放松的。
而睡前有家长的陪伴以及细语交流,会让孩子的安全感满满,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入睡基础。
当然,并不是说讲故事只能在晚上睡觉,在白天,家长和孩子有时间的时候,也可以讲故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子阅读时间。
亲子阅读能够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增加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等等,对孩子益处斐然。
②创造合适的环境
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还要注意讲故事的环境。一般来说,一个没有打扰的静谧环境最适合讲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故事上,而不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噪音、光线等所干扰,能够让宝宝完整的将情绪投入到故事中去,让讲故事的效果达到最高。
③有感情的讲故事
讲故事之所以不叫念故事,就是需要家长将感情投入其中,声情并茂的进行故事的讲解,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利用不同的声调、语气、神情来对故事进行讲解,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体验到故事中的场景,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故事内容。
另外,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还能够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更加准确的来了解一些语句的使用语气和意境,从而逐渐的让宝宝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④注意故事情节的肢体展示
有时候,一些故事的场景描述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家长采用肢体展示的方式来为宝宝做好情节展现了,让孩子通过家长的肢体表演,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故事的含义。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这种方式有点太尴尬,其实在孩子眼中,家长的这种行为一点都不尴尬,也不幼稚,反而是能够激发孩子积极性的一种正确行为。
⑤和宝宝进行情节互动
当遇到一些合适的故事场景时,家长最好能够邀请孩子一起进行互动,共同的对故事中的一些有意思的场景进行再现互动,或是将故事中的 一些游戏等内容,进行亲子互动。
这种互动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帮助孩子提高自身语言理解性的行为,同时还能够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积极心理,培养孩子阳光的性格,还能够让孩子亲身的体会到故事中的场景,增加孩子的代入感。
⑥对故事主题进行延伸
当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家长最好不要就此结束,而是对故事的主题内容做一个延伸,让孩子能够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知晓一个习惯等等。
比如家长给宝宝讲完小熊刷牙的故事之后,将刷牙这件事延伸到宝宝身上,让宝宝产生代入感,从而使宝宝对按时刷牙产生较强的执行欲望。
⑦鼓励孩子重复故事内容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对已经讲过的故事进行复述,这种方式其实对于孩子的语言锻炼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让孩子“复习”故事中的语句,加深理解一些语句、词汇的使用,明白一些语气、情绪的表达等等。
⑧选择符合孩子的成长特性的故事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故事书籍。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具有的成长特性是不同的,比如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就接受不了少年时期的课本类书籍,因为那些知识性较强的书籍,本身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很难引起小宝宝的兴趣。
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成长特性,来给孩子选择书籍。
当然,除了这一点,还需要注重书籍的质量、健康程度,就比如纸质、油墨等等,孩子生理发育不完全,可不能够受到劣质材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