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年47岁,在公司意气风发,头疼的是经常跑肚拉稀,一天三四次。他以为是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伤了肠胃造成的,于是健康饮食、注意休息、吃肠胃药,效果不佳。
老王察觉不对劲,去医院做专项检查,却被确诊胰腺癌。医生表示,老王的胰腺癌扩散到了腹腔,已经到了晚期,治疗不会太理想,预期寿命3个月左右。
老王听后如坠冰窖,本来治个拉肚子,一下成了胰腺癌,还要面临死亡。
胰腺癌真的有这么可怕吗?为何医生的判断如此消极?来认识一下医生们眼中的“癌症魔王”!
胰腺癌,指的是恶性肿瘤生长在胰腺部位,严格来说,要具体到“胰腺导管上皮”。
在临床上,还有一种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癌症(乔布斯所患病症),它的病源是胰腺多能神经内分泌干细胞,位置同样也在胰腺,但和一般的胰腺癌相比,两者之间的发病机理、生物学特性、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明显不同,因此不可混为一谈。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潘战和警示:胰腺癌能成为“癌中之王”,3大特点不可忽视。
1、恶性度高、低生存率
胰腺癌发病风险和恶性风险都很高,病发后发展快、侵袭性强、极易扩散,而且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仍然很高。
胰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15%,未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仅4-6个月,多数情况下,确诊后生存期最长不过1年。
2、早期发现率低、无特异性症状
胰腺位于腹膜后,其位置具有很强的隐匿性,而且胰腺癌本身早期没有典型症状,如故事中的刘先生,拉肚子之类的症状很容易误判,不被重视,因此绝大多数患者确诊即中、晚期。
3、晚期治疗和预后效果差
胰腺癌中晚期的治疗方案受限,尤其是晚期治疗效果不好,预后效果极差。
医学调查发现:胰腺癌在男、女群体中,恶性肿瘤病发率排名分别为第8、12位,而总体死亡率排名第六。
临床数据显示:胰腺癌早期5年生存率达42%,但晚期低于5%,平均只有5-10%。
胰腺癌严峻的数据让人们不得不将预防作为首要应对手段,国内外医学相关指南提示:新发糖尿病、胰腺囊性肿瘤、慢性胰腺炎、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等4类人群,是胰腺癌高风险群体!
胰腺被其他器官环绕,包裹在腹腔内,通过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对人体血糖和消化产生影响,因此患上胰腺癌,最先表现出的症状往往都和消化相关。
医学研究发现,胰腺癌直径2公分内通常都没有任何症状,直径3公分以上才有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拉肚子、腰背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肠胃或胆囊疾病,其误诊率高达60%。
而误诊就意味着耽误治疗,尤其是胰腺癌本身治疗困难,生存率低。
和甲状腺癌90%、乳腺癌80%、结直肠癌60%、胃癌50%的5年生存率相比,晚期胰腺癌的5%生存率显得希望渺茫,因此胰腺癌的发现和治疗一定要越早越好。
《胰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明确了胰腺癌的5个征兆:
1、消瘦乏力
胰腺癌发展进程较快,肿瘤生长会消耗大量能量,再加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副作用,因此导致80-90%的患者早期出现消瘦乏力的症状。
2、腹部不适、腹痛
胰腺癌首发症状多见上腹部隐痛、胀痛、钝痛等不适,有时伴随胰液出口梗阻进食加剧疼痛。中晚期肿瘤损害神经,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
3、黄疸
胰腺癌导致胆道出口梗阻,伴随尿色深茶色、大便陶土样、皮肤瘙痒等症状。
4、消化道症状
胰腺癌导致胆总管和胰腺导管梗阻,胆汁和胰液受阻,影响消化系统,外分泌功能障碍也会导致腹泻。晚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消化道梗阻、出血等症状。
5、血糖异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吕少诚表示,过往无家族糖尿病史的患者,出现血糖正常突然升高或不稳定现象,要警惕。
胰腺癌遗传风险较低,临床上,既往家族遗传胰腺癌史且具有显著遗传倾向的患者仅占5-10%。
胰腺癌家族病,通常意味着一级亲属中有两名确诊胰腺癌,1名确诊时,自身患癌风险超出普通人4.6倍,2名超出6.4倍,3名以上则达到32倍。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教授虞先濬提醒:40岁是家族性胰腺癌筛查的最佳年龄(或者按照家族胰腺癌确诊前10年开始),必须做胰腺增强CT。此后最好每年一次,定期检查。
如果出现非特异性胰管狭窄、不明实体病变等情况,可以每3-12个月一次,甚至更短,具体要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做出调整。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潘战和给出胰腺预防建议:目前胰腺癌发病原因不明,因此没有明确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根据其发病高危因素,建议大家要注意及时治疗胰腺相关疾病,生活中注意保持运动、注意饮食、戒烟戒酒等。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大众防癌的意识已经逐步提高,可是面对胰腺癌这个隐藏高手,就有点不够用了。希望大众能够多了解胰腺癌的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把好健康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