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入睡方式千奇百怪,比如需要家长躺着抱、走着抱、或者爬楼梯抱,还有的这些基础操作已经满足不了了,需要家长萝卜蹲抱。
虽然这些哄睡的方式种类繁多,但归根结底,都是孩子依赖抱睡。那,该怎么办呢?
一般情况下,抱睡包含了两个条件,一个是家长,一个是动。
如果想要改善孩子抱睡,首先建议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这也是养成睡眠习惯的基础。大部分孩子早上都会在6-7点起床,如果孩子起床时间不规律,那么家长们可以先设置一个起床时间,让孩子慢慢习惯在这个时间起床。
其次,就是要养成相同的睡前仪式。像孩子依赖抱睡,就是孩子认为睡前仪式就是抱睡,如果放下来,他们就从那个氛围中出来了,容易惊醒。而且就算睡着了,接觉的时候还是需要家长们给他们恢复抱睡的氛围,不然就无法安心入眠。
家长们不要觉得这些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其实固定的入睡时间和入睡程序,会带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能够建立起睡觉的条件反射。
我们都知道,孩子特别善于模仿和学习,一首儿歌重复听几遍就能哼出大概旋律,再听几遍就能跟着唱。
还有些孩子一看到家长开门,就会自动跑到门边让家长们带他出去玩。因为他们建立了开门=离开家=出去玩的关系。
所以,如果家长都在同一时间,用相同的方式让孩子入眠,他们也会建立起这个时间就该睡觉了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3个月以前的宝宝,自我安抚的能力不够,也不容易产生依赖性,家长们选择任何安抚程序都行,比如拍、抱、用安抚奶嘴等。
而4个月以后的孩子会渐渐学会自我安抚,会挑选家长的安抚方式。而选中一种后,就会在接下来的1年内,依赖于这个安抚方式。
可见,如果孩子依赖于抱睡,家长就需要重新培养孩子的睡眠方式,更改他们的安抚入睡仪式。
首先,家长需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并获得家人的支持。因为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孩子可能会哭闹、抗拒,需要家长温柔且坚定地反复安抚。
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处于统一战线,而且全家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最好是中途不要换人。
孩子都会自发性地选择对他有利的事情,如果有家人动摇了,那他很可能就会选择更换哄睡对象,而不是更改入睡方式。
每一次改变都要给孩子两三天的时间去适应它,不要急于切换下一个步骤。毕竟欲速则不达,虽然这个过程比较辛苦,但是成功后,家长们就能从让人筋疲力尽的抱睡中解放出来了,腰和双手都能得到释放。
其次,循序渐进,建立新的更温和的睡眠联想。
抱睡有很多方式,“费爸妈”从强到弱的方式有:爬楼梯、深蹲、瑜伽球颠(上下小幅度蹲)、一边走一边摇晃(抖动)、一边走一边轻拍、原地站着大幅度摇晃(抖动)、原地站着轻拍、原地坐着大幅度摇晃(抖动)、原地坐着轻拍,躺着抱、完全不动等。
家长们可以先确定自己的抱睡方式是哪一种,然后再从强度更低的方式中选择一种,作为新的安抚睡眠仪式。
比如现在家长们需要一边走一边拍,就可以尝试用站着拍或者坐着拍的方式。
当然,两种安抚方式的强度差距越大,孩子的抗拒感也就越强、需要适应的时间也会越长。
这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如果孩子一直哭闹,那么也可以用原来的方式安抚孩子,但是不要直接哄他入睡,而是在他出现睡意、睡眼朦胧的时候,用新的安抚方式哄他5-10分钟,直至睡着。
过程期间肯定会出现反复,家长们要有充足的耐心,给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
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不建议轻易喊停。因为如果家长们心软又恢复到原来的安抚方式上,那么改善抱睡的进程就会延缓甚至停滞,不仅难以改变现状,还增加了下一次改变的难度。
孩子昏昏欲睡转移到小床上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轻拍、放一些轻缓的音乐或者钢琴曲、陪伴在他身边等方式,让他能够尽量平静下来,自主入睡。
为了让孩子更容易入睡,家长们也可以给孩子营造温馨合适的入睡环境,比如白天小睡的时候用遮光窗帘让房间变得昏暗、把小床布置得舒适柔软,也可以放两个宝宝喜欢的玩偶在床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