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的粉丝信件中,收到了一封妈妈的求助信。信中大概的意思是说:13岁的儿子和他们的关系很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我打电话给她,想要了解一些更加具体的情况,以便更好的帮助她解决这种困境。电话里她的声音很疲惫,却带着深深的焦虑。
“儿子刚和我发生了冲突,我真得好累。”宝妈说。
“是因为什么呢?”我问道。
“学校组织足球比赛,我给他买了一双足球鞋,花了不少钱。谁知道他今天去参加比赛,还是穿着之前的旧鞋。”宝妈有点生气地说,“我问他为什么不穿新鞋,他说了一句‘不喜欢’,然后扭头就回卧室了。”
“买新鞋的时候,没带着他一起去吗?”我继续问。
“没有啊,足球鞋也没什么可挑的吧。这孩子太不听话了,这是进入青春期、叛逆期了吗?”宝妈问道。
后来我们又聊了很多造成冲突的原因,总结下来其实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管得有点太多了。我能感受到孩子想要冲破“束缚”,做自己。换言之,他是在争取自己独立的权利。
确切的来说,从两岁开始,孩子们就已经展现出自己的独立意识,并出现和父母“对着干”的行为。
比如男孩子要穿蜘蛛侠的衣服,女孩子要穿公主裙。年龄越大,这种独立意识表现得越发明显,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情况。
心理学家劳伦斯认为,独立不仅指“行为上要脱离父母的限制”,同时在态度、认知和行为上都要实现自主。
孩子不听话、叛逆的表现,恰恰就是因为他们从内心想要独立,想要成为一个有自己的判断力,具备决策能力的人。
而父母却常常利用父母权威压制孩子的想法,当和孩子发生意见分歧时,认为孩子应该放弃“幼稚的想法”,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逻辑是“强盗逻辑”。为什么不能是父母妥协,认真的听听孩子的真实意见呢?
哥哥7岁的时候,是最让我头疼的一年。一向乖巧懂事听话的他,突然变得“不可理喻”。
拒绝穿我买的新衣服,理由是颜色不适合他;去书店买书也不要我选的书籍,理由是我不知道他需要什么类型的书。作为养育了他七年的妈妈,我居然变成了那个最不需要的人!
之后翻阅了各种育儿书籍,才明白原来是我的想法有问题,孩子并没有什么错。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想要替他们操持一切,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抵触父母这种“大包大揽”的行为。
而对于把孩子的一切都想要握在手心里父母来说,孩子的不服从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叛逆、不听话”。真的是孩子不听话吗?还是父母管得太多了呢?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的笑谈吧,虽然秋天气温阴晴不定,大家处于乱穿衣的阶段,但是穿羽绒服是不是有点夸张了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你感觉自己是富于责任感的妈妈,但孩子感觉到的是控制,而不是爱。
对于孩子来说,虽然知道妈妈的行为是爱自己的表现,但是这种爱越密集,孩子就越喘不过气来。就像我家哥哥那个时期的表现,之后我就学着慢慢放手,不再过多干预他自身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饭,写作业睡觉时间等。
后来我和先生惊喜地发现,放手之后,他对自己的规划越来越好了。能按时起床上学,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家庭氛围也和谐了不少。
划清和孩子的界限,明白我们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和存在。妈妈在孩子的养育方面放轻松,别焦虑,树立管得越少孩子越好的信念。
任何关系都需要得体,亲子关系也不例外。但我们好像总是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当和孩子遇到意见冲突时,父母的反应总是这样:
“我这是为了你好,还不领情!”
“我把你养这么大,难道都管不了你了?”
“因为我是你爹!”
当我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自己的强盗逻辑绑架孩子的情感。想要建立得体的亲子关系,试试以下四步。
1、意识到孩子也是独立地存在
这点在上文中就提到了,能够明白孩子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很多问题就都好解决。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有两个作用,一是陪伴,而是退出。
在对的时候,做好往后退的准备,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关爱。
2、爱孩子,但要减少“关心”
无论是陪伴还是退出,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这点毋庸置疑。那么在我们逐渐退出的时候,就要做到减少对孩子的关心。把更多的决策权交还给孩子,让他们学着自己关心自己。
3、相信孩子的能力
有时候管得太多,是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做好某件事情。试着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已经长大。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在不停地掌握各种新技能,很多事情都足以应付。
4、父母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看到这里,也许有宝妈会自责自己对于孩子的管教方式有问题。这都没关系,谁不是和孩子一起学着成长呢?做到原谅自己的“越界”,才能真正接纳孩子的成长。
小编来叨叨:
试着停止说抱怨孩子的那些负面话语,试着划清和孩子之间的界限,让自己的育儿道路更轻松,也能给孩子更宽松的成长空间。放手之后也许发现孩子并没有完成得很好,请依然要相信他们,父母的欣赏和信任,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