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约有53万名儿童性早熟,发病率达到1/5000,其中女孩的发病率高于男孩好几倍。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这几年,性早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便打开一个健康服务平台,输入“性早熟”,都会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孩子性早熟的问题。
很多孩子7、8岁就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甚至有的4、5岁就已经开始出现。
网上就曾有一个报道,一个四岁半的女孩,妈妈在帮她洗澡时发现乳房中有肿块,带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性早熟。
近年来,随着性早熟的儿童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性早熟的关注也随之而增大。
很多家长认为,食品问题是导致性早熟的元凶。
比如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会让孩子发育提前。还有很多说法认为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含有雌激素,长期食用会导致女孩子性早熟。
但实际上,食品中的很多添加剂可能会导致其他健康隐患,却对性早熟没有影响。
比如大豆异黄酮是植物雌激素,对人体几乎没有影响。
反而是饮食过度导致的肥胖会引发孩子性早熟。所以,家长们要给孩子合理的营养,避免孩子体重超标。
另外,家长们可能有所不知,很多我们日常使用的食物包装中也隐含着导致性早熟的“元凶”。
这个罪魁祸首,就是很多塑料制品中都存在的塑化剂。
这是一类化学品的统称,它的作用是使塑料变软有弹性,易于加工。其中最常用的一类邻苯二甲酸酯,研究表明与孩子性早熟有关。
研究表明,领苯二甲酸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有可能引起男孩青春期发育延迟,但会引发女孩性早熟。
如今,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孩子的玩具、部分家具、厨房用品如保鲜盒、食品袋,保鲜袋等,都是塑料制品,而且很多都直接接触食物。
如果孩子食入塑化剂过多,就有可能造成性早熟。
不过,家长们对此也不必太过担心。
一是国家对于塑化剂的使用量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婴儿奶瓶这些,是严格限制不能使用pc塑料的。
所以,给孩子盛放食物的盘子,最好不要选择有7号PC标识的。如果不小心选了,不要高温加热,装热水,也能减少塑化剂的析出。
或者也可以通过减少使用塑料制品的方式来预防。比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的盆、碗、保鲜盒等代替塑料制品;使用布袋、纸袋来代替塑料袋。
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塑料制品里面都含有塑化剂。聚乙烯(PE)和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材质中就不含有塑化剂,我们可以使用这类材质的保鲜膜、保鲜袋。
家长们只要做好这些防范工作,就能有效阻止孩子出现性早熟的症状。
最后,家长们平时要对孩子的身体状况保持关注,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孩子性早熟的判别方法如下:
一般情况下,女孩子要在8~10岁左右才会开始第二性征的发育。如果女孩在8岁之前出现乳房增大,就有可能是性早熟的表现。
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晚一点,9岁以后出现第二性征。如果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则有可能是性早熟。
另外,判断孩子性早熟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是孩子的骨龄。如果孩子的骨龄超过实际年龄2岁,就有性早熟的可能。
现代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让我们的健康面临很多挑战。作为家长,既要做到不疏忽大意,又要做到不过分谨慎。相信科学,合理安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