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好后,小编经常陪着小糖在小区里玩。几天下来发现,有一个小朋友瑶瑶不是很受欢迎。
我问小糖果,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跟瑶瑶玩,糖果表示,小朋友都觉得瑶瑶说话太让人伤心了。
后来我仔细听瑶瑶说话,她不仅满口脏话,还总是挖苦小伙伴。孩子们本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才选择远离她。
瑶瑶本质不是坏孩子,小编见过她的父母,对比之后就明白了,孩子大部分用词和语气,和她的父母非常相似。
这让小编想起,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好好说话》,其中男孩毛毛的经历,看似夸张实际上无比真实。
9岁的毛毛找到一档节目的主持人,要求妈妈也参加《好好说话》这个节目,并当众跟自己道歉,和自己好好说话。
不了解详情的人,一开始觉得毛毛太不懂事了,这样做会让妈妈心寒的。可看到妈妈与他的对话后,突然很理解男孩的做法。
妈妈跟男孩说话,还没谈几句就发火了。毛毛想出去玩,妈妈批评他作业写得慢;毛毛想玩游戏,妈妈大喊:“你眼睛还要不要了”?
当毛毛提出让妈妈道歉时,妈妈没有选择沟通,而是直接拽着毛毛离开。毛毛不想走,妈妈则气冲冲地表示“不管了”,然后转身离开。
这一幕不止是剧情效果,小编在生活中也见过很多次。父母生气了就把孩子丢在路边,用伤人的话批评和嘲讽孩子,这一剧情何尝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遇到不好管教的孩子,家长确实会被气得不轻。但同样是跟孩子说话,有些家长可以和孩子达成沟通,有些家长却只会“出口伤人”。
孩子或许有错,但家长不好好说话的原因,未必全都错在孩子,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性格使然:生性脾气火爆的家长,更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对着孩子大吼大骂,甚至动手。过后,他们往往以没控制住情绪的理由,自主将对孩子的语言暴力翻篇。
觉得和孩子“好好说话”没面子:小编身边有很多家长和孩子不好好说话,并非是不会,而是不愿意这样做。
面对外人,例如领导和朋友等,他们会出于礼貌和顾虑,斟酌自己的语气和用词,却不愿意为孩子这样做。
他们觉得身为父母,要让孩子屈服于自己。和孩子好好说话有失威严,显得太卑微,放不下面子。
不会正确的沟通方式:面对同样一件事,用不一样的方式沟通,产生的影响大有不同。
种种原因,其根本是多数家长,并不知道究竟该怎样与孩子沟通。索性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或只管发泄、解气,最后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就好,这样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父母逞一时口快,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而长久的,别不放在心上。
首先是将这种模式代代相传下去。孩子的一生会怎样,多多少少会有父母的影子。在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身边长大,孩子也渐渐变得和父母一样。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未来很有可能,被孩子们用在自己对后代的教育中,就这样代代相传下去。
其次,导致孩子叛逆期更早到来。父母会好好说话,往往很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被父母说哭感觉委屈,但随着她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很可能会因为父母嘲讽、挖苦等言语,更想要反抗或逃离。
不知不觉开始用父母的语气,去跟父母争辩、沟通。导致叛逆来得更早、更猛烈。
最后,导致亲子关系变差。沟通是孩子体验轻轻的渠道之一,如果父母不和孩子好好说话,亲子关系会变差。
孩子可能会因为被伤害而变得冷漠,也可能和父母敌对。父母本是处于管教,这种结果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实和孩子沟通并没那么难,好好说话不仅孩子听得进去,家长自己也很舒心。
1)沟通时少用“疑问句” 和“反问句”
在沟通中,有一个细节会导致听到这句话的人,莫名产生反感,很多家长没发现,“疑问句”会让沟通变味。
例如,家长想让孩子收拾玩具,开口却变成:“玩具在地上走路不碍事吗”?“没看到地上有玩具吗”?
想要沟通的开头顺利,家长尽量使用陈述句,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孩子先接受了家长传达的情绪,才能听进去后续的话。
2)指令要尽量简单
想要让孩子听话,家长给出的指令要简单,尤其是对于年龄还比较小的孩子。
每次只交代一件事,并让孩子做好,总比给孩子一顿任务,件件做得不完美好一些。
3)批评孩子时不翻旧账
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只要及时发现并改正过来,这件事情就可以翻篇了。
如果孩子犯了一个新的错误,家长就要把过去的错误都翻出来讲一遍,并没有教育意义。
4)不情感绑架
最后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在和孩子说话时,不要进行情感绑架。这样即使沟通成功了,孩子内心也是积压着内疚、委屈等负面情绪的。
例如,爸爸妈妈养你不容易,你这样做才对得起我们。“孩子就要无条件听父母的话,否则就是不孝顺”。
孩子天生就对父母有着无条件的爱,不会轻易和父母记仇。可有时候,家长作为成年人,却总是用语言这个看不见的暴力,有意无意地伤害孩子。
好好说话,是成为父母的必修课,希望家长们慢慢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