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几乎是很多国家的一种趋势,尤其是经济发展指数较高的地方。但是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需要干预和改变的隐患,始终争执不下。
国内有16省均出现了“负增长”,出生率跌破到0.5,这引发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评论。白岩松老师也对此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新生儿低于800万,这样的数字看似还很高,但是想想以往的情况,只能说比大家想象中来得更快。对比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今年1158万足以体现出差别。
而读大学的人,依旧只是同龄人当中的一部分。想想如果总数尚且跌得如此之快,那么多年以后,除了幼儿园和中小学,年轻劳动力资源的紧缺也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很多专家着急了,纷纷献出自己的策略。有人抨击年轻人不生娃很自私,只想自己吃喝玩乐。各地也出现了鼓励生育的方案,比如给三胎之家每月发500元补助。
三娃还可以优先获得好学校的申请资格。但是这些似乎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反而被不少网友嘲讽“买百万豪车只给5元优惠券”。
白岩松老师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在关注二胎、三胎之前,先看看为什么有人连一个都不想生吧。如果第一个的阻力还没解决,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再生呢?
中国人原本很在意“后继有人”,那么到底为何有许多适龄的男女,宁愿成为断根族,老了孤独一生,也不想有自己的后代?听听他们怎么说。
“我不想再听见老板说你不想干,有的是人来干”。毕业表示,上学时苦读就是想改变底层生活,可现在连名校生都要996像社畜一样。现在穷人靠知识很难改变什么,不想子女重复自己的人生。
“没有见过令自己羡慕的婚姻,尤其是有娃的家庭”。有人很晚都不考虑成家,也不明白为何父母、亲戚每天抱怨着养娃多累,并在鸡毛蒜皮中觉得一身委屈,却劝子女必须结婚生娃。
“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太多教育投入,可出来月薪就三四千”。如今高等教育已经平民化,但培养后代的成本却越来越高。
“供养成本高、生活成本也高,娃反而成为离婚的加速器”。有年轻夫妻发现,两个人时什么都好说;一旦有娃可能夫妻、双方老人、孩子,三代人全部激化矛盾。
白岩松老师提到,我们需要改善大家面临的难题,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才能有效促进生育率。否则谈再多道理,给那点补助,很难见效。
生育友好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设想一下,能让人们自愿增添人口的环境,大致包括以下层面的“友好”。
一,经济压力小,刚需的生活和教育成本,占总收入的比重低。在经济学上,这是一个系数。但大众很好理解,比如家里有100块。
如果房贷、教育费用、生活费用完还能剩40块,跟勉强收支平衡、甚至需要啃老和负债的群体,对再生一个的热情,必定不一样。
(挤地铁赶工的打工族)
二,尊重生育价值,既要抵制虚高的彩礼,也不能取消对女性价值的适当保护。这世上既有“捞女”骗走老实男生家里的血汗钱。
也有不懂得自保的傻女孩白白做家庭主妇,最后离异了既没得到经济补偿,也因没工作失去抚养资格。法律层面需要减少这些委屈的男女,增加“敲竹杠”的后果,增加大家的安全感。
三,让中小学教育回到“以学校为主、家长为辅”的状态。上代人对培养后代过于佛系,但这代又陷入另一种极端。作业家长批,成绩不好班主任先批评家人不会陪读。
敢问,如果所有家长都要会辅导才配做父母,那么把学生送到学校有何意义,真的只为一张文凭了吗?当然,这些不全是老师的原因。上级一句话可以委派很多教学以外的任务。
四,改善制造业的模式和国际地位,增加工人的收入。为何德国的家长不介意子女考不上大学呢?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还有很多出路。一个男工赚钱能养活一家好几口。
五,职场压榨进行明确限制,现在无论底层劳动力还是高端劳动力,都在面临996。年轻人不但没有时间带娃,还可能倒在工作台。没出事强制加班,出事又说自愿或者“派遣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