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后 > 产后知识 >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发布时间:2022-03-10 11:07
标签:
有娃的父母都知道,在宝宝出生后,就需要着手为宝宝及时办理各项手续了,其中,《出生医学证明》被称为宝宝的“人生第一证”。...

有娃的父母都知道,在宝宝出生后,就需要着手为宝宝及时办理各项手续了,其中,《出生医学证明》被称为宝宝的“人生第一证”。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出生医学证明”对宝宝来说十分重要,涉及到以后的生育保险、上户口、疫苗接种、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时办理。

那么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父母们都有没有仔细看过上面的信息呢?

宝宝的出生医学证明上,都需要填写哪些内容?

一般在新生宝宝出生后,会有相关负责的医生找到婴儿的父母,核实身份信息。核实无误后,父母就要填写新生宝宝的《出生医学证明》的登记表,里面包含了分娩信息和新生服务相关信息。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一般都会包含以下内容:

婴儿姓名(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想好宝宝的名字,可以先用小名代替,一般情况下多用某某之子来代替)、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点、出生孕周、健康情况、体重、身长。

之后是父母的基本情况,像姓名、身份证号、国籍、民族等。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委员提议:建议在出生医学证明上增加对孩子和父母的血型登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新生儿的出生医学证明上有那么多的信息,却偏偏唯独没有宝宝的血型信息,于是在今年的两会上,相关人士就提出了关于“新生儿和父母血型登记”的提案。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提案中提出:

“目前的出生医学证明主要登记的是新生儿的出生信息和父母的身份信息,却没有登记新生儿及父母的血型,无形中增加了抱错孩子,互相人生及违法上户口的问题发生。”

众所周知,父母的血型决定了新生儿的可能血型,如果在医学证明上增加新生儿的血型和父母的血型登记,那么会有利于进一步证明亲子之间的关系。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通过血型的确认,可以轻而易举地排除“非亲生”情况,一定程度上避免“抱错”孩子,出现抚养多年后发现不是亲生、养错孩子的悲剧。

不可否认,很多人在判断孩子和自己的亲子关系时,一是看长相,二就是看血型,不过仅仅看出生证明上的血型,就来判定孩子是否和父母有直系的血缘关系,确实过于片面了。

血型不一样,是不能直接否定亲子关系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想要判断血缘关系,最科学的方式就是通过“DNA”鉴定

根据孟德尔定律,隐性基因可以通过遗传再次展现,比如说孩子的父亲是B型血,而母亲也是B型血,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是B型血,同时也可能是O型血。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如果因为孩子是O型血就排除了亲子关系,这是不科学的,甚至还会对亲子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再比如,父亲是B型血,母亲是A型血,那么生出的孩子,A、B、AB、O型血都有可能,所以通过血型来判断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显然是不具备强有力的说服力的。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另外,新生儿和父母在血型上有出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像小岛自己,明明当时的出生医学证明上写得是“A型血”,而现在无论是体检还是献血时,显示的都是“O型血”。

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是新生儿血型不全造成的。新生儿刚出生不久,血型系统的发育并不完全,身体内的抗体也未完全形成,做血型鉴定的时候,有很大程度上不准确,容易判断错误,所以在出生证明上登记的血型自然也是错误的。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如果发现孩子和父母的血型不匹配,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血型和父母的血型不匹配,其中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可能“非亲生”,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有化验误差、标本查对错误、报告混淆、父母记错自己的血型等。

另外,也不排除一些血型遗传变异,虽然机率相对较小,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所以一旦遇到父母和子女的血型不匹配的情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复核父母、子女的血型,避免医源性误差和检验误差。这里想要知道孩子和父母是否是亲生关系,不仅仅通过血型,像毛发、指甲等标本,那些有资质的机构都可以进行检测。

委员建议出生证明登记亲子血型,孩子是否亲生,血型能预测吗?

其次,如果孩子和妈妈的血型不同,不排除是“新生儿溶血”引起的,这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溶血,也会让孩子的血型变成和父母的血型不同。

小编想说:

由此可见,在出生证明上登记新生儿和父母的血型信息,仅仅是作为判断亲子关系的参考,而想要确定关系,唯一的渠道还是要通过“DNA”鉴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好妈妈育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推荐